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期:106-08-01

        所謂「人工魚礁」,即是將天然或人造的物體投放入海中,改變海洋環境,供給動、植物良好的棲所,達到培育資源與增加漁產的目的。選擇適當的材料、構型、地點與投放方式之情況下,它確可發揮培育漁業資源,提高漁產之效益。因此此一方法已成為目前各國推展「栽培漁業」或「海洋牧場」的一項重要工作。「人工魚礁」不但今日已演變為「人工棲所」,未來更將演進為「生態科技」,即結合生態學與海洋工程學的一項新科技,對人類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與環境更向前邁進一大步。

 

        人工棲所不但能誘集培育魚類,它同時也可誘集培育海藻、蝦、蟹、貝類等經濟水產物,以及許多底棲附著性的水產動、植物。綜合而言,其聚魚原理包括:

  • 提供食物:因礁體表面提供許多附著性生物的附著,間接培養了許多蝦、蟹供魚類覓食。此外魚礁堆也可能因阻擋海流產生海底局部湧升流,增加食物的來源。
  • 提供空間:礁體結構本身堆放後之重疊以及它表面生長茂密如林的附著生物會形成許多大小不同的孔隙、洞穴,適於仔稚魚的庇護成長,躲避覓食者之攻擊。
  • 提供基質:若干產黏著性卵的魚類或烏賊等可在礁體表面產卵、孵化。岩礁棲性之魚類在缺少岩礁的砂泥底質環境中亦可因而增加棲息場所。
  • 提供路標:中表層洄游魚類多半有聚集在海底礁、瀨、洲上層水域的習性。因此人工魚礁同樣會吸引大群洄游魚類在其層巡游。

        任何天然的礁石、堤岸、漂浮物、沈木、墜機或沈船等的海底都會聚集許多魚類,此凡不屬於天然的物體到了海底都可算是「人工棲所」。目前所利用的材料含廢輪胎、廢油桶、廢船、廢車、塑膠、煤灰混合水泥、鋼製品、竹製品等等。其中以混凝土魚礁最常見,其形狀從水泥涵管、梯形、三角形、十字形、隻層式到立方形,大大小小不一而足。人工魚礁的構型以棲息生物對象的不同,可分成海藻礁、無脊椎動物礁和魚礁三大類。對底棲或洄游魚類均具聚魚效果。因此利用「人工棲所」,將以往「獵捕型」改為「放牧型」的漁獲觀念,最符合漁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的保育原則。

水產試驗所-人工魚礁法之照片01水產試驗所-人工魚礁法之照片02水產試驗所-人工魚礁法之照片03水產試驗所-人工魚礁法之照片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