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業務機關執行成效(資料統計期間:107年5月至107年9月底止)

業務機關執行成效(資料統計期間:107年5月至107年9月底止)

(一) 海洋漁業方面:

1. 金門縣經濟海藻陸上育苗與海上養成技術開發:在金門陸上及周邊海域建立-紫菜、滸苔、小葉蕨藻等三種大型海藻之陸上育苗及海上養成,目前已進行紫菜、滸苔之育苗,待冬季氣候適宜時,再移至海上養成,而小葉蕨藻的養成試驗仍在進行中,目前已移至海上進行養成試驗。

2. 經濟魚種資源調查試驗:本試驗共設18測站,調查金門沿近海域的魚種組成之基礎情資,資料收集已邁進第二年,期能觀察各重要魚種是否有季節及年間分布之變化,已於金門沿岸水域收集捕獲共計1891筆,於2017年第2季至2018年第3季間原設定十大經濟物種,由尖頭曲齒鮫(沙條)、叫姑魚(春子)兩種佔總個體數的81%,並於5月進行海洋牧場示範區牡蠣掛養試驗,比照對照組海上掛養牡蠣成長速率教高,並於今年8月至海洋牧場內試掛養夏季藻種龍鬚菜,增加海域內基礎生產力,吸引魚群定駐。

3. 執行金門縣周邊海域違法漁具及保育區巡護管理:於金門縣周邊禁限制海域內之人工魚礁區、黑巖、大岩嶼、古崗、復國墩、母嶼、18羅漢礁岩海域內執行拆除違法漁網具,已執行漁業巡護作業共計53趟次,自本年度1月起截至9月計清理海域廢棄漁具3,440公斤,銷毀海巡隊移交之陸籍漁船舢舨6艘及漁船4艘,共計10艘,並銷毀過界捕撈非法電魚扣押拖網器具共3組。

4. 黑鯛標識放流技術效益評估計畫:本案在於瞭解黑鯛與環境之關係,分析生物生活史、生物族群分布、洄游。本年度野生黑鯛樣本收購205尾,並保留耳石及肌肉組織可供後續放流效益評估。另保留部分本所培育黑鯛魚苗,標識後於周邊海域放流,透過漁民或釣客回報捕獲資訊、回收魚體,以推估本所放流魚苗的生長、洄游狀況;截至9月底完成17500尾,且回收標識黑鯛魚體或照片逾20尾,其中4尾為105年放流於馬山之標識魚苗(於北山外海捕獲),體長均超過22公分,顯示本所放流之黑鯛魚苗能有助於本地族群量之增加。

5. 金門縣潮間帶稚鱟與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本案為潮間帶三棘鱟與生物多樣性資源長期監測計畫,每月1次於6處潮間帶調查稚鱟族群量及生物多樣性並測量稚鱟棲息環境,以瞭解稚鱟族群變動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歷年南北山測站所觀察到的稚鱟極低,但本年度有回升現象,值得後續觀察與瞭解,其它地區潮間帶則維持相對穩定。

6. 金門海域水質沉積物與牡蠣等生物體重金屬測定調查 : 本計畫執行之測站為:沿岸六個測站(洋山、湖下、尚義、田埔、埔頭、北山),海域八個測站(洋山、湖下、尚義、田埔、埔頭、北山、馬山外海、金泉航道-小嶝島外側),檢驗項目有(1)水質分析:包括溫度、pH值、鹽度、溶氧量、濁度、營養鹽(氨氮、亞硝酸鹽、硝酸鹽、矽酸鹽、磷酸鹽)及重金屬(汞、砷、鉻、鎘、銅、鉛、鎳及鋅等);(2)沉積物分析:海上及沿岸之沉積物重金屬濃度分析;(3)牡蠣(洋山、湖下、北山、埔頭、南門)及花蛤(尚義)重金屬濃度分析。本案以每三個月採樣一次,目前已進行3次採樣,各項檢驗數值皆在正常範圍內,並在金門日報及本所網站公佈第1、2季水質調查結果。

7. 大型海藻養殖輔導推廣:本案已遴選10戶漁民作為輔導戶,並完成說明會、教育訓練及赴台觀摩等相關專業輔導事項,待秋至冬季氣候適宜時,再開始進行現場養殖輔導相關工作。

8. 金門漁鄉聚落生態影片拍攝計畫:決標金額為892,900元,已於7月底完成簽約,目前通過腳本審查,廠商已開始執行影片拍攝,預計拍攝3分鐘推廣影片4支、10分鐘簡介影片1支、30秒廣告1支,包含生態環境、水產產業活動、在地美食、聚落文化及職人寫真等題材,希望將金門在地漁村社區及漁業特色文化,透過行銷包裝成為金門特色之聚落風情,接續配合在地“金門人”職人故事及在地產業的形象鋪陳,配合專業影像拍攝。

9. 海洋休閒漁業及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展覽「海中綠鑽石•一起藻幸福」三梯次參觀人數達100人次;搭乘金門號試驗船海上環境教育課程,三場次計出海人員70次;環境教育講座成課程,十場次參加人數313人次;DIY課程「海藻果凍蠟燭」,體驗活動課程人數達22人次;北山海岸辦理「環境教育採蚵體驗營」,3梯次參加人數共計60人次,海洋環境教育淨灘活動,一場次參加人數313人次,總計各項活動參加人數達878人次。

(二) 養殖漁業方面:

1. 魚類繁殖育苗與放流:107年5月至107年9月底止執行金門漁業資源復育,具體執行成果如次:

(1) 七星鱸魚繁殖與放流:去年底購入七星鱸魚受精卵5公斤進行孵化繁殖育苗,共繁殖出20餘萬之七星鱸魚苗;3月進行七星鱸魚苗推廣民間養殖,共有4萬餘尾;4月至6月份間,分別在歐厝沿岸及復國墩漁港附近之海域放流七星鱸魚魚苗各4萬尾及兩岸金廈中線放流3萬尾;其餘部份魚苗除供作陸上魚塭養殖及試養成種魚。

(2) 黑鯛魚苗之繁殖:篩選黑鯛雄性種魚80尾,雌性種魚120尾,4月初開始產卵,年度計收集受精卵21公斤,進行孵化繁殖工作。7月8日至12日共推廣約1.3萬尾1~2吋魚苗給本地養殖業者。7月14日配合金湖鎮海灘花蛤季放流黑鯛魚苗2萬尾,7月20日至8月2日分別在本縣之翟山、歐厝、復國墩、馬山、南石滬公園、官澳、莒光湖及瓊林等地放流黑鯛魚苗10萬餘尾。另黑鯛魚苗標識放流計畫提供標識用黑鯛苗2萬尾。

(3) 四絲馬鮁魚苗繁殖:5月1日自臺灣購入四絲馬鮁魚卵5公斤進行孵化繁殖。因四絲馬鮁不耐寒,本地養殖業者的放養意願不高,只有5,300尾作推廣之用,而本所自留養殖2萬尾作養殖試驗用,其餘魚苗於本縣之歐厝、後山及復國墩等地進行放流,放流四絲馬鮁魚苗13萬尾。

(4) 遠海梭子蟹繁殖:4月初向本地漁民購入抱卵種蟹7.5公斤。5月2日及8日於夏墅與建功嶼間海域進行遠海梭子蟹苗計12萬尾野放以增加周邊海域漁業資源量及複雜性。

(5) 兩岸漁業增殖養護魚苗放流:每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由本所與廈門市海洋漁業局(漁業研究所)在檳榔嶼與上嶼中線海域進行兩岸魚苗放流,本次共放魚苗約70餘萬尾,分為本所放流黑鯛、七星鱸、四絲馬鮁及黃錫鯛各3萬尾,計12萬尾及廈門計有黑鯛、黃鰭鯛、鱸魚各5萬尾及大黃魚50萬尾,計65萬尾;雙方以實際行動共同維護海洋資源並順利完成魚苗放流,期盼金廈海域漁業資源永續發展。

(6) 鱟培苗:成鱟上岸產卵期間,利用收容被漁蚵民意外混獲之成鱟6雄10雌進行人工繁殖,目前培育出一齡稚鱟15萬餘尾,並著手規劃放流時間及地點,以復育地區鱟資源,增益生態觀光資源。

(7) 大鱗梅氏鯿與蓋斑鬥魚保種:針對地區特有種淡水魚類--大鱗梅氏鯿與蓋斑鬥魚,賡續進行種源保存與繁殖育苗工作,目前培育有大鱗梅氏鯿700尾與蓋斑鬥魚200尾。

2. 魚介類養殖試驗:

(1) 泰國科羅灣白蝦與台灣白蝦養殖比較試驗:107年3月下旬首度引進泰國科羅灣白蝦80萬尾及引進台灣白蝦40萬尾進行養殖試驗,初期以草蝦黑殻料飼養,接續改採45%蛋白質之斑節蝦飼料飼養,初步試驗結果:泰國白蝦成長體型較大(逹16-20尾/斤),活存率偏低,但因初次引進試養對於養殖環境需求及養殖技術尚未建立,有待深入探討改進參考;另台灣自培白蝦之養殖,成果較佳,活存率高,目前進行收成中(22-24尾/斤)。

(2) 非洲草蝦養成試驗:3月下旬引進非洲草蝦苗60萬尾及各混養虱目魚1000尾養成。今年草蝦採低密度養殖,養殖至中秋節前收成,體型相對較往年大(約為10-12尾/斤),產量相對較少,但因該蝦種是台灣近年來引進抗病且養成最佳品種,養殖,未來賡續採取非洲草蝦與台灣草蝦比較試驗。

3. 養殖產業輔導與推廣:

(1) 平掛式牡蠣養殖輔導:協助地區蚵民辦理108年度平掛式牡蠣苗需求調查及協助蚵民集中向台灣培苗業者統一洽訂,並公告自8月21日起至9月28日止受理登記,共計120戶蚵民登記,總需求蚵苗3萬5000串及即時通知台灣業者開始進行附苗作業。

(2) 諾羅病毒檢測:執行南門及古寧頭北山等兩處牡蠣養殖區之牡蠣(貝類)採樣並委託『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諾羅病毒檢驗,本年度迄今分別為2月26日、4月30日、6月27日、8月27日計採樣送驗四次,並向養殖業者宣導熟食觀念。

(3) 陸上魚塭輔導:年度計畫補助蝦類飼育噴料機3台(每台補助12000元,自附配合款6000元),計有3戶養殖業者提出申請並完成採購驗收與點交事宜;另繁養殖期間派員前往養殖場進行訪視與技術指導。

(4) 生產光合菌免費提供本地養殖業者使用,光合成菌是養殖業中之一種重要的益生菌,它在水產養殖的生產過程扮演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主要為清理池底的有機物及穩定水質,本所在107年初至今共生產3,200公升之紫色光合成菌,除少量為本所使用外,大部份為供應本地養殖業者使用。

  • 點閱次數:196